返回文章列表
AI工具对比

别再用 DeepSeek 和“豆包” “硬改”简历了:为什么“通用大模型”不如“垂直 AI 工具”?

青松简历2025年10月22日

导语:

2025 年,DeepSeek 和“豆包”(Kimi)这样的通用大模型(LLM)能力强到“吓人”。它们能写代码、做翻译、写万字报告,于是,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:“用它们改简历,岂不是‘降维打击’?”

你可能已经试过了:兴冲冲地把简历和 JD(岗位描述)一起丢给 DeepSeek,让它“帮我润色一下”。

然后,噩梦就开始了。

你发现自己陷入了和 AI“吵架”的循环:“不行,这段经历的重点错了”、“语气太夸张了”、“哎你为什么把我的项目数据给改没了?”、“保持 STAR 法则”...

你最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,只是在“调教” AI,而不是在“修改”简历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用 DeepSeek 或“豆包”这类通用大模型“硬改”简历,从一开始就是个“伪命题”。


一、 通用大模型改简历的 3 大“硬伤”

通用大模型就像一个“万能的原材料库”,它什么都有,但你需要自己当“大厨”。而垂直工具(如“青松简历”)则是一家“米其林三星餐厅”,它直接给你上菜。

用通用大模型改简历,你至少会遇到三个“硬伤”:

硬伤一:你需要是“提示词工程师”,而不是“求职者”

为了让 DeepSeek 产出一份 70 分的简历初稿,你可能需要写出这样“令人发指”的 Prompt:

“你是一个有 10 年经验的互联网招聘 HR...请你基于我的这份原稿...和这份 JD...使用 STAR 法则...重点突出我的‘增长’能力...量化数据...语气要专业但谦逊...请重写我的第二段项目经历...”

看,你花在“写要求”上的时间,都快赶上“自己写”了。 而绝大多数求职者,根本不具备这种“精准 PUA 机器”的能力。

硬伤二:“聊格式塔”——上下文丢失的“修改噩梦”

大模型最崩溃的地方在于“多轮对话”。

你:“把第三段缩短一点。”(AI 缩短了,但把关键数据弄丢了) 你:“把数据加回来。”(AI 加回来了,但又自动扩写了) 你:“保持缩短!”(AI 搞混了,把第一段的内容也改了)

这种“聊格式塔”式的修改,效率极其低下。你想要的只是“外科手术”般的精准一刀,AI 给你的却是“推倒重来”的一锤子。

硬伤三:缺乏“专业交互”——永远在“复制-粘贴”

通用大模型只有一个“聊天框”。

你没法“划词修改”; 你没法“一键导出”成专业模板; 你没法先拿到一份“诊断报告”; 你改完简历,更没法“点击按钮”直接用这份简历开始“模拟面试”。

你所有的操作都是**“复制(从 Word)→ 粘贴(到聊天框)→ 复制(AI 结果)→ 粘贴(回 Word)→ 抓狂地调整格式”**。这根本不是“工作流”,这是“体力活”。

二、 垂直工具的“降维打击”:专业性来自“工作流”
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“青松简历”这样的垂直 AI 工具。

“青松简历”不是“万能原材料”,它是一个**“专为求职者设计的驾驶舱”**。它把通用大模型的能力,封装进了专业的工作流中。

告别 Prompt:从专业的《简历体检报告》开始

在“青松简历”上,你不需要写任何 Prompt。你上传简历,第一步得到的是一份专业的**《简历体检报告》**。它会告诉你问题在哪,而不是让你“猜”。

告别“聊天”:革命性的“单点式二次润色”

这才是对通用大模型“聊天模式”的“降维打击”。

当你对 AI 的润色初稿不满意时,你不需要“和 AI 吵架”。你只需要:

用鼠标点击那句你“不爽”的话,然后在弹窗里选择“二次精修”、“缩短”或“用 STAR 法则重写”。

AI 会 100% 精准地只修改你“点击”的这个点,其他地方纹丝不动。这才是“外科手术”!

告别“复制粘贴”:无缝衔接的“全链路闭环”

在“青松简历”上,你的工作流是:

上传简历 → 获取体检报告 → AI 润色初稿 → 单点精修 → 满意后一键导出模板 → 点击“模拟面试” → AI(带着这份简历)开始向你提问 → 获得《面试复盘报告》

这是一个“All-in-One”的闭环系统。

**结论: